(作者: 士林長老教會/楊晴媚長老)
前一章記述,神將仇敵交在基甸的手,讓他大大的得勝,但從今天這一章的記述可以看見,基甸得勝後生命仍有軟弱,以致最後帶來失敗。
以色列人《爭戰》是依靠神,因此《得勝》是必然的,這也同樣是神給我們的應許!
但人在《得勝》後,往往會顯出生命的本質來,所以面對自己的屬靈生命,要儆醒、要謹慎,不要跌倒、不要失敗,要讓生命在爭戰中持守住靠主得勝的恩典。
一、 走向屬靈生命的高峰 (v.1-12)
1. 用智慧回應以法蓮的抱怨 (v.1-3)
「以法蓮人對基甸說:『你去與米甸人爭戰,沒有召我們同去,你為甚麼這樣待我們呢?』他們就和基甸激烈地爭吵。」(v.1)
基甸屬瑪拿西支派,跟以法蓮人都是約瑟的後代。現在以法蓮人抱怨,基甸與米甸人爭戰,沒有召他們同去,兩個支派之間有了嫉妒,有了比較,兄弟之間起了激烈的爭吵。
「爭吵」是一種來自黑暗權勢的屬靈攻擊,可以撕裂人與人的親密關係!
「基甸對他們說:『我現在所做的怎麼與你們所做的相比呢?以法蓮拾取剩下的葡萄不強過亞比以謝族所摘的葡萄嗎?神已把米甸的兩個領袖俄立和西伊伯交在你們手中;我所做的怎能與你們所做的相比呢?』基甸說了這話,他們對他的怒氣就消了。」(v.2-3)
基甸尊榮以法蓮人,以奉承的言語止住以法蓮人的爭吵和抱怨,他用言語奉承以法蓮人,讓以法蓮人聽了就消了怒氣。
基甸的意思是︰「我們追殺的只是米甸的兵而已,但你們殺死的是米甸人的王,你們是比我們更厲害的。」
其實基甸不是講心中真正的話,他所說的只是奉承以法蓮而已!
2. 唯獨依靠耶和華神 (v.4-12)
「基甸和跟隨他的三百人來到約旦河,渡了過去;他們雖然疲乏,還是追趕。」(v.4)
基甸和跟隨他的三百戰士打完仗很累了,他們糧食不夠,餅沒了,水也沒了。過了約但河,來到「疏割」,「疏割」是屬迦得支派的,他們就想要跟疏割人拿餅和次水。
基甸對疏割人說:「請你們拿幾塊餅來給跟隨我的百姓,因為他們疲乏了。我正在追擊米甸王西巴和撒慕拿。」疏割人的領袖回答說:「西巴和撒慕拿的手掌現在已經在你手裏,因此我們該將餅送給你的軍隊嗎?」(v.5-6)
疏割人譏笑他們,不相信他們能追到兩個米甸王,並且也不給他們餅和水。米甸人轄制以色列人那麼久的時日,同為以色列人,疏割人卻不起來同仇敵愾追趕敵人。
基甸說:「好吧!耶和華將西巴和撒慕拿交在我手之後,我必用曠野的荊棘和枳條鞭打你們。」(v.7),基甸的生命產生了報復心,同時也越來越勇猛。他就追米甸王到毘努伊勒,就是雅博渡口。
基甸從那裏上到毗努伊勒,對那裏的人也提出同樣的請求;毗努伊勒人給他的答覆跟疏割人的答覆一樣。他也對毗努伊勒人說:「我平平安安回來的時候,必拆毀這城樓。」(v.9b)
看!不只是迦得支派不追趕,連以法蓮人也不追趕,基甸是孤軍作戰。由此可看出,以色列各支派之間,彼此爭競,並不同心,每一個支派都有問題。
《士師記》的記事神有特別的心意!
對於不久之後,以色列分裂為南北國時代的百姓,神要他們讀《士師記》看清楚,他們要依靠的不是哪一個支派,而是唯獨要仰望依靠耶和華神的幫助!
「那時西巴和撒慕拿,以及跟隨他們的軍隊都在加各,約有一萬五千人,是東邊的人全軍所剩下的,因為拿刀戰死的約有十二萬人。基甸從挪巴和約比哈的東邊,從住帳棚人的路上去,趁米甸的軍兵以為安全的時候攻擊他們。西巴和撒慕拿逃跑;基甸追趕他們,捉住米甸的兩個王西巴和撒慕拿,使他們全軍潰散。」(v.10-12)
敵方的軍隊有一萬五千人,而基甸只有三百戰士,基甸知道神要使用他,他就不用任何計謀,直接從住帳棚人的路上去。當代人做生意都是搭帳篷的,住《帳棚人的路》是指從商家貿易之路上去,就是從人口密集的繁華之地,正面上去。
看!這三百戰士很疲乏了,這樣衝過去,卻打勝戰了,而敵軍一萬五千人全軍潰散,米甸的兩個王被捉了。可見《打勝仗》不是靠策略,乃是依靠耶和華神方能得勝!
這段記事讓我們學習,在服事上要有智慧去面對與人的關係,要願意多多去尊榮人,在面對仇敵時,縱然會疲乏,也不要放棄,要相信依靠耶和華的必得力量,我們要靠主得勝!
二、 從生命的高峰走下坡 (v.13-21)
「約阿施的兒子基甸從戰場,沿著希列斯斜坡回來…,基甸到了疏割人那裏,說:你們從前譏笑我…看哪,西巴和撒慕拿在這裏。」(v.13-15)
於是他拿住城內的長老,用曠野的荊棘和枳條責打疏割人。他又拆了毗努伊勒的城樓,殺了城裏的人。基甸的氣焰越來越大,這時是他最勇猛的時候,也是最驕傲的時候。他報復迦得支派的疏割人,再去到毘努伊勒,拆了他們的城樓,不只責打他們,更將全城的人殺了。雅各有兩個妻子,是兩姊妹︰利亞和拉結,迦得人是利亞的後代,基甸是拉結的後代。但基甸對迦得人毫不留情,可見他的殘暴、他的氣焰,他報復的心。
「基甸對西巴和撒慕拿說:『你們在他泊山所殺的人是甚麼樣子的?』他們說:『他們很像你,個個都有王子的樣子。』(v.18)
他泊山在拿弗他利,就是巴拉將軍的故鄉,巴拉是拿弗他利人,在拿弗他利的《他泊山》招聚軍隊,跟著女士師底波拉出去與敵人打仗,是當代的軍事領袖。
「基甸說:他們都是我的兄弟,我母親的兒子。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,你們若存留他們的性命,我就不殺你們了。」(v.19)
「我母親的兒子」意指同為撒拉的後代。當時可能有以色列民為躲避米甸人的入侵,逃到他泊山上的洞穴或樹林躲避。西巴和撒慕拿這兩個米甸王殺了他們,現在基甸問這兩個王︰你們在他泊山殺我同母的兄弟是怎麼殺的?
這兩個王就奉承說︰「他們很像你,個個都有王子的樣子。」此時的基甸氣焰正高漲,基甸還不是王,但已覺得自己是王了!
基甸讓他的兒子益帖殺死兩個米甸王,是要羞辱他們身為國王,卻被童子所殺。但益帖害怕不敢,因此基甸就起來把他們兩個殺了。
基甸雖是氣勢正高漲,但他的屬靈生命卻是正在走下坡路;基甸的問題是充滿報復心,氣焰高漲,意想作王,這樣的屬靈生命,不是神要我們去追求的!
三、基甸造金以弗得為偶像 (v.22-35)
1. 虛假謙卑來掌權
基甸打勝仗回來,已顯出作王的氣勢,所以「以色列人對基甸說:『你既然救我們脫離米甸的手,願你治理我們,你的兒子孫子也治理我們。』基甸對他們說:『我不治理你們,我的兒子也不治理你們,耶和華會治理你們。』」(v.22-23)
當時基甸已是士師,他可以管理整個以色列,百姓也願意跟隨他,但他沒有運用自己士師的位份來管理;基甸的回應看似很謙卑,但基甸的兒子「亞比米勒」這名字的意思就是「他父親是王」,基甸其實已經認定自己是「王」的身份,因此他的回應是假謙卑。
2. 錯用權柄取金子
雖然基甸說他不管理以色列人,但他卻用權柄來拿取金子。
「基甸又對他們說:『我有一件事求你們,請你們各人把所奪的耳環給我。』因敵人都戴金耳環,他們是以實瑪利人。以色列人說:『我們情願送給你!』他們就鋪開一件外衣,各人將所奪的耳環丟在上面。基甸所要求的金耳環,重一千七百舍客勒金子。此外還有米甸王所戴的月牙圈、耳環,和所穿的紫色衣服,以及駱駝頸項上的鏈子。」(v.24-26)
基甸將兩個米甸王胸前的月牙圈拿來自己佩開戴,其實就象徵自己是「王」,就像那兩個王一樣。
3.製造破口
「基甸以此造了一個以弗得,設立在他的本城俄弗拉。全以色列就在那裏拜這以弗得行淫,這就成了基甸和他全家的圈套。」(v.27)
基甸說他不管理,但卻用金子製造了一個《以弗得》讓人敬拜;《以弗得》是服事神時所要穿的聖服,如今卻成為讓百姓敬拜的偶像,基甸成為一個製造偶像的人,他使自己和全家陷入了網羅。
4. 放縱情慾
「基甸有七十個親生的兒子,因為他有許多妻子。他在示劍的妾也為他生了一個兒子,基甸給他起名叫亞比米勒。」(v.30-31)
基甸雖說不要管理以色列人,但他兒子的名字卻叫「亞比米勒」,意思是「他父親是王」,從基甸有眾多兒子來看,他是放縱情慾,過著像「王」一樣的生活;因此基甸對以色列人的回應是不真實的,是假謙卑的。
5.基甸離世
「約阿施的兒子基甸年紀老邁而死,葬在亞比以謝族的俄弗拉,他父親約阿施的墳墓裏。基甸死後,以色列人又去隨從諸巴力而行淫,以巴力‧比利土為他們的神明。以色列人不記得耶和華-他們的神,就是那位拯救他們脫離四圍仇敵之手的,也不照著耶路巴力,就是基甸向以色列所施的恩惠善待他的家。」(v.32-35)
「這樣,米甸就被以色列人制伏了,再也不能抬頭。基甸還在的日子,這地太平四十年。」(v.28),在米甸的戰場上,基甸是得勝的,但在自己生命的戰場上,基甸卻沒有得勝。問題在於當基甸得勝進入順境後,他便停止了與神之間的關係。
弟兄姐妹!我們不單要靠神勝過外在的環境和可見的仇敵,更重要的是,我們需要靠主勝過內在生命的問題;不要被恐懼轄制,不要追求權勢,我們不是跟隨哪個民族,哪個支派,而是要跟從主。讓我們睜大信心的眼睛,天天跟從主,與主同行,用信心和智慧走上生命蒙福的道路!
親愛的天父,在我們被祢興起使用前,求祢先醫治我們生命內在的問題,讓我們不要陷入自卑,也不要迷失於自高,讓我們用真實的謙卑來跟隨主,成為神合用的器皿。奉主聖名禱告,阿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