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/1/11 哥林多前書 11章 敬拜聚會的規矩

Submitted by MikeLee on
討論區

(作者: 士林長老教會/楊晴媚長老)

「哥林多教會」是一間剛建立不久的教會,因著當時羅馬文化的影響,所以一個人信主後便會受到很大的衝擊。這些衝擊就是在第 8-10 章所講的,不可以上廟宇去吃喝,市面上的食物要按照屬靈原則去吃或不吃。保羅說:「凡事都可行,但不都有益處;凡事都可行,但不都造就人。」(10:23) 所以,凡事都可行,但要為使別人得救和被建造而行,更重要的是要為使神得著榮耀而行。

保羅在未到哥林多教會前,已聽聞哥林多教會的混亂,於是寫下這封書信,教導哥林多教會,要導正混亂的信仰生活和教會秩序。

第11章要討論的,就是敬拜聚會時信徒的「蒙頭」和「守聖餐」的規矩,這些都是哥林多教會所出現的問題。

一、敬拜的秩序 (v.1)

「你們該效法我,像我效法基督一樣。」(v.1)保羅要哥林多教會的信徒效法他,像他效法基督一樣,因為信仰是以「基督」為中心。

「我願意你們知道,基督是各人的頭;男人是女人的頭;神是基督的頭。」(v.3)

這是一個次序的關係:基督是每一個人的頭,男人是女人的頭,神又是基督的頭。

所以次序是:神、基督、男人、女人。這是保羅信仰的中心思想,是敬拜的次序。

二、蒙頭的規矩 (v.2-16)

哥林多城的男人,只有在各群族中,地位最高者,在敬拜偶像的時候才能蒙著頭,其他的男人都不可以蒙頭。而婦女們一離開家門,就要蒙著頭,這是當時哥林多人的生活方式。

當他們信主後,來到教會,認為自己得著自由和權柄可以作選擇了,男人以前不能蒙頭,現在他們想要蒙頭,女人過去服在男人之下,以「蒙頭」為服從權柄的記號,現在信主後,得自由了,所以在敬拜的時候,她們要問,是否可以不蒙著頭呢?於是,使徒保羅幫助他們訂立規矩。

保羅教導信徒,來教會敬拜時,男人不蒙頭,女人要蒙頭,並不是因為女人比男人微小,而是在當時,哥林多的社會,男人與女人蒙頭與不蒙頭的風俗是與異教崇拜有關聯,所以保羅是要教導信徒,不要將不合神心意的敬拜文化帶入教會。

1. 男人不蒙頭因為是神的形像和榮耀

「凡男人禱告或是講道,若蒙著頭,就羞辱自己的頭。」(v.4)

「男人本不該蒙著頭,因為他是神的形像和榮耀。」(v.7a)

弟兄們都是神按著自己的形像造的,所以男人有神形像的榮耀。

當時外邦人在敬拜偶像,或在膜拜羅馬皇帝的禮儀時,男人的領頭者需要《蒙頭》,以示尊崇。但保羅說,在教會裡不要有外邦人敬拜鬼神的方式;男人也不要爭做領袖,否則,就是羞辱基督,因為基督才是《教會的頭》。

2.女人不蒙頭就是不順服神

「凡女人禱告或是講道,若不蒙著頭,就羞辱自己的頭,因為這就如同剃了頭髮一樣。」(v.5)

女人在什麼情況下會「剃了頭髮」呢?

第一種是:廟宇內的廟妓、女祭司犯了法。第二種是:孩子犯法使母親受了羞辱。
無論在哪種情況,《剃頭髮》都是羞辱的,是不光彩的事。
那麼,為何保羅說,女人不蒙頭,就是羞辱自己的頭呢?

因為當時哥林多社會中,廟妓是不帶頭巾的。廟妓被邪靈激動而說話時,甩頭散髮,是無法用頭巾蒙頭的。當時女人在教會中講先知預言並不是不平常的事,問題在於怎樣表達,若披頭散髮來表達,那是不合宜的。

「蒙頭」是一個《順服權柄》的記號。

「因此,女人為天使的緣故,應當在頭上有服權柄的記號。」 (v.10)
這句經文中的「天使」有兩個不同的看法。

第一是指在神寶座前侍立的「天使撒拉弗」,他們在神面前需要蒙頭(賽6:2)。

原來哥林多教會的婦女們很好強,覺得自己信主得救了,完全改變好像天使,所以敬拜的時候可以像男人一樣,不需要跟隨社會習俗。

第二是指「墮落的天使」,那些天使就是因為不順服權柄而墮落,因而保羅勸導女信徒,要以天使為警戒,在頭上要有服《權柄》的記號。

保羅教導女信徒,如果女人禱告、講道和作事的時候不蒙頭,就是不以男人為她的頭,是羞辱自己的頭,羞辱自己的丈夫,就好像剃了頭髮一樣,所以女人應該蒙頭,跟從前一樣。

「然而照主的安排,女也不是無男,男也不是無女。因為女人原是由男人而出,男人也是由女人而出;但萬有都是出乎神。」(v.11-12).

男女都是彼此需要,從生育的角度看,男需要女,女需要男,一切都從神而來,所以我們各人在神的面前都是平等的,不是說男的比女的較重要。

3. 男女是互相需要

「起初,男人不是由女人而出,女人乃是由男人而出。」(v.8)。

「起初」就是神當初造人的心意,女人從男人的肋骨而出,彼此有親密的關係,也有先後的次序。

「並且男人不是為女人造的;女人乃是為男人造的。」(v.9)

因為「耶和華神說:那人獨居不好,我要為他造一個配偶幫助他。」(創2:18)從創造的角度來說,男女有不同的角色,互相補足、使對方完全。保羅再次理順這個創造觀,男人與女人都是出乎神,男女之間要彼此順服,也都要順服神。

三、守聖餐的混亂(v17-34)

哥林多教會是充滿社會階層差別的教會,有自主的,有為奴的,有富裕的,有勞動的,都帶著不同背景。以往他們在神廟吃喝快活,但他們現在一起歸入基督的身體,於是把神的教會變成大吃大喝的地方,在這裡醉酒放縱,這是他們的舊有習慣。在大吃大喝的聚餐之後,還有主的聖餐(v.17-20)。

當時哥林多人的「聖餐」就像今天我們吃愛筵一樣。他們吃的時候沒有分辨所吃的是「基督的身體」,也沒有想到自己就是基督的身體,是教會,在主裡是一體的。

他們吃的時候,沒有彼此等候,有人先吃,有人遲吃,甚至有人醉酒;有錢的人帶豐盛的食物,窮人只帶著餅,結果聖餐的時侯,有錢的人跟有錢人聚在一起,窮的人跟窮的人聚在一起。

保羅教導他們不要分門結黨,要彼此關顧。

基督的身體不是這樣的,聖餐的餅和杯是諭表基督的身體,「所以無論何人,不按理吃主的餅,喝主的杯,就是干犯主的身、主的血了。」(v.27) 如果我們領受餅和杯,卻分門別類,分門結黨,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。

保羅把當日從主領受的傳授給哥林多教會,而這也是當今教會最重要的聖禮。我們在這個聖禮中所講的正是保羅當日傳給哥林多教會的話。

「聖餐」是耶穌被賣那夜的「逾越節晚餐」,保羅要他們深刻地記住這是救恩的「餅」和「杯」。哥林多教會的人在領聖餐前,可能有人已經喝醉了,有人已經吃飽不理會聖餐了,有人來晚了看見桌子的食物已所剩無幾了。保羅提醒他們要記念聖餐的意義。

「你們每逢吃這餅,喝這杯,是表明主的死,直等到他來。」(v.26)

主為我們犧牲,雖然釘在十架的那一刻是很大的震撼,門徒都四散了,但他們記得主是為他們死的,並且與他們約定,祂仍會回來。所以我們每逢吃這餅,喝這杯,是等主再回來,我們要與主一起再吃這個筵席。

「所以,無論何人,不按理吃主的餅,喝主的杯,就是干犯主的身、主的血了。」(v.27)這是對哥林多人說的,「不按理」指分不清楚之前的愛筵和之後的聖餐,保羅警戒他們,若不按理吃主的聖餐,就是干犯主的身、主的血了。

「人應當自己省察,然後吃這餅、喝這杯。」(v.28)所以我們領聖餐的時候要省察自己的罪,要知道所有人都是基督的身體,所有東西大家都要一齊分享,彼此等待。

保羅呼籲哥林多教會回到秩序裡,省察自己,領受主的身體和寶血。神的話語就像一面鏡子,照出我們的本相。我們若對「守聖餐」沒有敬虔感恩的心,就會失去聖餐與自己生命的連結。我們要用生命來彰顯神的榮耀,讓所有的人都要在神面前尊榮祂。

親愛的天父!求祢賜給我們智慧,好叫我們作合祢心意的選擇,讓祢得著該得的榮耀,使軟弱的人都蒙恩得救。奉主聖名禱告,阿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