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/1/14 哥林多前書 14章 有「愛」有「靈」的聚會

Submitted by MikeLee on
討論區

(作者: 士林長老教會/楊晴媚長老)

聚會中要有「愛」,也要有「靈」,就是「屬靈的恩賜」。保羅說:「你們要追求愛,也要切慕屬靈的恩賜,其中更要羨慕的,是作先知講道。」(v.1),「先知講道」原文的意思是「說預言」,保羅說這是更要羨慕的恩賜!

保羅教導哥林多的信徒,在聚會當中運用屬靈恩賜,必須以「愛」為原則;因為聚會是與眾人一起,要求眾人的益處,所以在聚會中必須以「愛」來運用「恩賜」。

一、聚會中所講的要讓人能明白 (v.1-25)

在聚會中,「先知講道」原文意思是「說預言」,保羅說這是比「說方言」更強、更重要的。
「說預言」和「說方言」有何不同? 
的確是不同的!

因為,「預言」是對「人」說的,「方言」是對「神」說的。「說預言」是造就教會,「說方言」是造就自己。
因此,若要說《造就自己》的方言,可以隨時在自己獨處的禱告中說,但若要與人交通,那就不適合「說方言」了。

「聚會」是要與人分享、交通、團契,所以「說預言」的恩賜比「說方言」來得重要。保羅說:「我願意你們都說方言,更願意你們作先知講道;因為說方言的,若不翻出來,使教會被造就,那作先知講道的,就比他強了。」(v.5)

「弟兄們,我到你們那裡去,若只說方言,不用啟示,或知識,或預言,或教訓,給你們講解,我於你們有什麼益處呢?」(v.6)

第6-12節,使徒保羅用自己來到哥林多教會分享福音、傳講教導作比喻,讓他們明白用「方言」與人溝通是沒有益處的,「先知講道」在聚會中比「方言」更好,因為能讓人明白所傳遞的信息。所以為著眾人的益處,保羅用知識、用預言、用教訓,來為眾人講解。

「所以那說方言的,就當求著能翻出來。我若用方言禱告,是我的靈禱告,但我的悟性沒有果效。」(v.13-14)

第13-19節保羅講到,在聚會中所說的話,是為了《讓教會得造就》。保羅說:「這卻怎麼樣呢?我要用靈禱告,也要用悟性禱告;我要用靈歌唱,也要用悟性歌唱。不然,你用靈祝謝,那在座不通方言的人,既然不明白你的話,怎能在你感謝的時候說阿們呢?」(v.15-16),保羅提醒信徒,可以在靈裡用方言禱告,也可以用悟性禱告,但用「方言」禱告不能造就人,是對在主裡的交通毫無益處。

「你感謝的固然是好,無奈不能造就別人。」(v.17),這是在聚會中非常重要的省思!

在聚會中說話是為了要《彼此造就》,所以用「先知講道」要比「說方言」更合宜。因為先知講道說預言,是會眾能聽明白的,藉此就可以回應、領受和得著造就。

「聚會」最重要的是為要《造就教會》,很重要的原則是要在「愛」中運用「恩賜」!

保羅說:「我感謝神,我說方言比你們眾人還多。但在教會中,寧可用悟性說五句教導人的話,強如說萬句方言。」(v.18-19)

保羅就是運用了「愛」的原則,為使教會得造就。

「律法上記著:主說:我要用外邦人的舌頭和外邦人的嘴唇向這百姓說話;」(v.21)

在20-25節,保羅引用舊約來教導。 保羅所說的「律法」不是指摩西五經,是指舊約聖經;
下面這段經文引用自以賽亞書28:11~12

「我要用外邦人的舌頭和外邦人的嘴唇向這百姓說話」,是指用外國語言向神的百姓說話。以色列人因不肯聽從先知的話,他們的報應就是被交付給說奇異語言的人,當時是指入侵的亞述人

「雖然如此,他們還是不聽從我」,意思是他們還是不信;保羅引用這節舊約聖經,是要證明,「說方言」是為不信的人作證據。(v.22)

「方言」對人的信心產生不了多大的功效,只不過是滿足了人的好奇心而已。

要小心!當神用「方言」向我們說話時,就證明我們正面臨危機,如同當日的以色列人一樣;因為在正常的情況下,神總喜歡用清楚明白的話對人說,要讓人明白神的心意。

所以,當百姓不聽、不信耶和華,神就在審判中用「方言」來向百姓說話,就是用外邦人的舌頭和外邦人的嘴唇,這是要顯明神的權能。

「這樣看來,說方言不是為信的人作證據,乃是為不信的人;」(v.22a),這是真的,今天神真的用「外邦教會」來向以色列人說話,這是神給他們的證據。

「作先知講道不是為不信的人作證據,乃是為信的人。」(v.22b),對那些相信耶穌,相信基督是主的人,神就用「先知講道」對他們說預言,是眾人能聽懂的話語。

「所以,全教會聚在一處的時候,若都說方言,偶然有不通方言的,或是不信的人進來,豈不說你們癲狂了嗎?若都作先知講道,偶然有不信的,或是不通方言的人進來,就被眾人勸醒,被眾人審明,他心裡的隱情顯露出來,就必將臉伏地,敬拜神,說:神真是在你們中間了。」(v.23-25)

保羅清楚教導哥林多的信徒,要用「愛」來運用「恩賜」,「先知講道」在聚會中比「說方言」更有用、更有果效,因為在聚會中所說的都應該讓眾人明白。

保羅為何會如此強調,在聚會中「說預言」比「說方言」重要呢?那是因為哥林多教會的人濫用方言,在聚會中只說方言,每個人都覺得自己如天使一樣,在參加天上的聚會。

但保羅說:「我若能說萬人的方言,並天使的話語,卻沒有愛,我就成了鳴的鑼,響的鈸一般。」(13:1)

二、恩賜的運用要按「次序」行 (v.26-40)

1.「說預言」和「說方言」的次序(v.26-33)

「若有說方言的,只可有兩個人,至多三個人,且要輪流著說,也要有一個人翻出來。若沒有人翻,就當在會中閉口,只對自己和神說就是了。」(v.27-28)

「至於作先知講道的,只可有兩個人或是三個人,其餘的就當慎思明辨。」(v.29)

保羅教導信徒,說方言要兩、三個人,一個接一個地說,因為聚會中不是只有單一的恩賜在運用,譬如有敬拜的恩賜、有詩歌的恩賜,每一種恩賜都同樣要被運用。所以,信徒當切慕屬靈的恩賜,當求多得造就教會的恩賜,能在聚會中,使用恩賜來彼此服事,造就教會。

2. 婦女的次序(v.34-36)

「婦女在會中要閉口不言,像在聖徒的眾教會一樣,因為不准他們說話。他們總要順服,正如律法所說的。他們若要學什麼,可以在家裡問自己的丈夫,因為婦女在會中說話原是可恥的。神的道理豈是從你們出來嗎?豈是單臨到你們嗎?」(v.34-36)

這三節經文很容易被誤解為 — 婦女不能講道,甚至婦女在聚會中不能說話。

在第11章中,保羅已肯定《女人在聚會中可以說話》的教導。保羅說明女人是可以起來說話的,只是說話時要蒙著頭,作為遮蓋的記號。女人說話時不能像沒有遮蓋般說話,像沒有丈夫般,而是要有《服權柄》的記號。
這對當時而言非常重要!

因為當時在廟宇中有女祭司、廟妓,她們就是沒有丈夫的,她們沒有蒙頭,披頭散髮在廟裡說預言、講方言,說神明的靈在她們身上,然後和前來朝拜的男人交合,藉此把偶像的靈傳給他們。所以保羅教導哥林多教會,絕對禁止信徒前往廟中吃祭物,因為吃祭物的同時就是敬拜外邦神,以及跟這些廟妓行淫。

「婦女在會中要閉口不言,像在聖徒的眾教會一樣,因為不准他們說話。他們總要順服,正如律法所說的。」(v.34)

當時哥林多教會中的一些婦女,認為「婦女」已在基督裏得了自由,因此變得不知自我約束,喜歡在聚會中諸多發言,影響聚會的秩序。

初代教會聚會的傳統,對婦女說話有些限制:
(1)不准婦女作「權柄式」的施教,就是不在「斷定教義」的事上施教。 
(2)不許女人用權柄轄管男人,就是不可對弟兄們施發命令式的教訓。
(3)婦女可以站在「蒙頭」的地位上「禱告」或「講道」,意即在弟兄們的遮蓋下向主禱告,並為主說話。

「他們若要學什麼,可以在家裡問自己的丈夫,因為婦女在會中說話原是可恥的。」(v.35)

當時的人認為婦女拋頭露面、公開說話,是可恥的;保羅在這裡的教導,乃是基於當時的社會背景,建議姊妹們要把心中的疑問留到回家後才向丈夫提出。

我們的恩賜都是神所賜的,是要用來造就別人。恩賜的運用要有「愛」、有「秩序」,特別是婦女,就是做妻子的,在聚會中要有應守的規矩與次序。

最後保羅做了一段結論:「所以我弟兄們,你們要切慕作先知講道,也不要禁止說方言。凡事都要規規矩矩的按著次序行。」(v.39-40)

親愛的主!求祢賜給我們信心,敢於追求屬靈的恩賜;求祢賜給我們智慧,明辨恩賜的運用。求祢賜給我們愛心,更多善用恩賜傳福音、安慰、勸勉別人。奉主聖名禱告,阿們!